霍尼韦尔的发展历程

2024-05-19 21:32

1. 霍尼韦尔的发展历程

今天的霍尼韦尔国际公司是1999年春天由两个全球著名公司AlliedSignal 与Honeywell 公司合并而来的。 1893年,过去的联合热控制公司更名为电子热控制公司(EHR)。1904年,一名年轻的工程师Mark Honeywel正在努力完善热发电机性能。两年之后,他创立了霍尼韦尔热技术公司,专门研制热水加热的发电机。1912年,HER公司扩展了业务范围,更名为Minneapolis热控制公司(MHR)。四年之后,MHR公司申请了第一家电子摩托车的专利,由Underwriters实验室批准。1927年,MHR公司和霍尼韦尔热技术公司合并,形成了Minneapolis霍尼韦尔控制公司,成为最大的高质量原子钟的最大制造商,随后收购了这个领域中的其他一些公司。公司的名称在1963年正式更改为霍尼韦尔国际公司,不过与40年前的霍尼韦尔公司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六年后,美国宇航员Neil Armstrong 和Edwin Buzz Aldrin登上了月球,所使用的就是霍尼韦尔国际公司的产品。1986年,由于收购了Sperry航空航天公司,霍尼韦尔国际公司在航空航天工业的地位显著地提高了,迅速地成为了世界最具影响力的航空电子设备的综合制造商。

霍尼韦尔的发展历程

2. 霍尼韦尔中国有限公司的发展历史

1898年,电子供热调节器公司被W. R. Sweatt 收购。并于1916年更名为明尼阿波利斯热调节器公司(Minneapolis Heat Regulator Company),公司产品线不断扩大,所生产的电动马达也获得了第一台通过美国保险商实验室认证的专利。1904年,年轻的工程师马克· 霍尼韦尔对加热器进行了完善,成为自身管道制造和加热业务的组成部分。两年后,霍尼韦尔特种加热器公司(Honeywell Heating Specialty Co, incorporated)成立,专营热水器。1912 年,电子供热调节器公司(Electric Heat Regulator Co)扩大了产品生产线,并将公司更名为明尼阿波利斯热调节器公司(Minneapolis Heat Regulator Company ,MHR)。四年后,MHR 所生产的电动马达成为首个通过美国保险商实验室认证的电动马达,并获得专利。1927年,明尼阿波利斯热调节器公司与霍尼韦尔特种加热器公司合并创立了明尼阿波利斯-霍尼韦尔调节器公司,成为当时最大的高品质珠宝钟表生产商。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对控制器领域进行了几项成功的收购,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工业控制器和指示器领域的全球领导者布朗仪器公司(Brown Instrument Co.)),它是高温计的发明者。1934年,公司收购了Time-O-Stat 控制器公司(Time-O-Stat Controls Corporation),并开始了漫长的全球拓展行动。美国以外的第一个办事处设在加拿大多伦多;同年,第一家欧洲子公司在荷兰成立。几年里,英国伦敦和瑞典斯德哥尔摩等办事处相继开业。到了1941年,公司在中国、智利、巴拿马、特立尼达岛、新西兰、阿根廷和南非都拥有分销商。在1972年时,公司已拥有25家全资子公司、142个分支办事处,并在美国以外的五个国家成立了合资企业。之后的20年里公司在中国、阿布扎比、阿曼、罗马尼亚和乌克兰等国开设了分支机构。1998年,霍尼韦尔在95个国家拥有83家全资子公司和13家合资企业。1942年,公司发明了电子自动驾驶仪,这一发明在后来的美国战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53年,公司推出了 T-86 Round 恒温器,替代了块状矩形型号。该恒温器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设计之一,今天依然在生产,并被世界各地的家庭广泛使用。1954年,公司收购了陀螺仪制造商 Doelcam 公司(Doelcam Corp.)。接下来的20年间,公司不断改进陀螺仪,使之更灵敏、更精确,同时体积更小、重量更轻。1955年,与雷神公司(Raytheon Corp)合作成立了名为Datamatic 公司(Datamatic Corporation)的合资企业,标志着霍尼韦尔开始进军计算机业务。公司的第一个计算机系统 D-1000 重25吨,占地6000平方英尺,耗资150万美元。1957年,收购了一家火警侦测与报警器公司,这是众多使公司发展成为当今全球领导者的收购项目中的第一宗。在北美许多城市,红黑两色的“享受霍尼韦尔的保护”的窗贴和招贴画几乎与 Round 恒温器一样有名。1963年,公司正式更名为霍尼韦尔公司,其实在此之前的近40年间,人们已经在不经意间称公司为霍尼韦尔了。六年后,霍尼韦尔的仪器仪表帮助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和埃德温· 巴兹· 奥尔德林 (Edwin Buzz Aldrin)登上了月球。1970年,霍尼韦尔将其计算机业务与通用电气的计算机业务合并,组成霍尼韦尔信息系统公司(Honeywell Information Systems),在大型机市场上表现良好。1986年,个人电脑的出现,让公司与法国布尔机器公司 (Compagnie des Machines Bull)及日本 NEC 公司合资成立了霍尼韦尔-布尔公司(Honeywell Bull)。由于后来霍尼韦尔的股权比例逐渐减少,最终撤出了该合资公司。但数字电脑技术被应用于霍尼韦尔传统的自动化控制领域,从而将传感器与激活器整合在了一起。1986年,霍尼韦尔通过收购 Sperry Aerospace 公司,大大提高了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地位。霍尼韦尔即刻成为世界领先的航空电子系统整合商。1928年,联合化学染料公司在美国弗吉尼亚州霍普韦尔公司附近开办了一家合成氨厂,成为了世界领先的氨生产商。1958年,该公司更名为联合化学公司(Allied Chemical Corp.),并迁址到霍尼韦尔总部所在地美国新泽西州莫里斯镇。1962年,联合化学公司收购了联合德克萨斯天然气公司(Union Texas Natural Gas);后者拥有美洲各地的石油天然气资源。联合化学公司主要将其作为化学产品原材料的供应商。但这种情况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生了变化:公司首席执行官约翰·康纳(John Connor)出售了联合化学公司许多不盈利的业务,对石油天然气勘探进行投资。到1979年,当爱德华·轩尼诗(Edward Hennessy Jr.)担任首席执行官时,联合德克萨斯天然气公司已占联合化学公司收入的80%。1981年公司更名为联合公司。1983年收购了航空航天与汽车公司——邦迪克斯公司(Bendix Corp.)。1984年,邦迪克斯公司占据了联合公司收入的50%,石油天然气业务则占38%。1985年,联合公司与信号公司(Signal Companies)合并,使航空航天、汽车和工程材料业务发生了质的飞跃。信号公司由山姆?莫希尔 (Sam Mosher) 创办于1922年,当时名为信号汽油公司(Signal Gasoline Company),起初是一家用天然气生产汽油的加利福利亚公司。1928年,该公司更名为信号石油天然气公司(Signal Oil & Gas),同年开始生产石油。信号石油天然气公司与洛杉矶航空航天公司——Garrett 公司(Garrett Corporation)合并,并于1968年更名为信号公司。1985年,公司出售了联合德克萨斯天然气公司50%的股权;1986年,通过成立和分拆 The Henley Group, Inc.,剥离了35项非战略性业务。1991年,在新任首席执行官包熙迪(Larry Bossidy)以及许多关键业务的新一届领导层的带领下,联合信号公司开始了一项综合转型计划。通过采取大胆举措来改善现金流和经营利润率,提高生产力,使公司为未来几年的全球竞争做好准备。1993年,联信信号公司更名为联信公司,以强化一个公司的形象,也标志着各项业务的全面整合。1992年,公司通过净收益为9.40亿美元的公开招股,出售了联合德克萨斯天然气公司的其余股份。接下来的六年,包熙迪带领公司实现了增长和生产力转型,使联信公司的市值变为原来的五倍,远超道琼斯工业指数和标准普尔500指数。1999年,霍尼韦尔和联信公司合并,合并后的公司沿用霍尼韦尔的名称。

3. 霍尼韦尔的介绍

霍尼韦尔国际(Honeywell International)是一家营业额达300多亿美元的多元化高科技和制造企业,在全球,其业务涉及:航空产品和服务,楼宇、家庭和工业控制技术,汽车产品,涡轮增压器,以及特殊材料。霍尼韦尔公司总部位于美国新泽西州莫里斯镇。霍尼韦尔是一家国际性从事自控产品开发及生产的公司,公司成立于一八八五年,有超过百年历史的国际公司,一九九六年,被美国财富在杂志评为最受推崇的20家高科技企业之一。是一家销售额为333.7亿美元(2011年度),在多元化技术和制造业方面占世界领导地位的跨国公司(500强排名280位)。宗旨是以增加舒适感,提高生产力,节省能源,保护环境,保障使用者生命及财产从而达到互利增长为目的。为全球的楼宇,工业,航天及航空市场的客户服务。霍尼韦尔在九十五个国家雇有十三万名员工,以满足客户,力争成为世界自控先驱,从而实现互利增长的目标。霍尼韦尔国际公司是一个拥有多元化制造技术的领导者,服务于世界各地的客户,包括航天产品及服务、工业和家庭楼宇控制技术、汽车产品、涡轮增压器以及特种材料。霍尼韦尔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地区拥有116,000员工,总部设在美国新泽西州莫里斯镇。

霍尼韦尔的介绍

4. 传感器的发展历史

传感器的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结构型传感器
主要利用结构参量变化来感受和转化信号。例如:电阻应变式传感器,它是利用金属材料发生弹性形变时电阻的变化来转化电信号的。
第二阶段:固体传感器
由7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这种传感器由半导体、电介质、磁性材料等固体元件构成,是利用材料某些特性制成的。例如:利用热电效应、霍尔效应、光敏效应,分别制成热电偶传感器、霍尔传感器、光敏传感器等。
70年代后期,随着集成技术、分子合成技术、微电子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出现集成传感器。集成传感器包括2种类型:传感器本身的集成化和传感器与后续电路的集成化。例如:电荷藕合器件,集成温度传感器AD590集成霍尔传感器UGN3501等。这类传感器主要具有成本低、可靠性高性能好、接口灵活等特点集成传感器发展非常迅速,现已占传感器市场的2/3左右,它正向着低价格、多功能和系列化方向发展。
第三阶段:智能传感器
由80年代发展起来的,所谓智能传感器是指其对外界信息具有一定检测、自诊断、数据处理以及自适应能力,是微型计算机技术与检测技术相结合的产物。80年代智能化测量主要以微处理器为核心,把传感器信号调节电路微计算机、存贮器及接口集成到一块芯片上,使传感器具有一定的人工智能。
90年代智能化测量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传感器一级水平实现智能化,使其具有自诊断功能、记忆功能、多参量测量功能以及联网通信功能等。

扩展资料:
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
传感器广泛应用于社会发展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如工业自动化、农业现代化、航天技术、军事工程、机器人技术、资源开发、海洋探测、环境监测、安全保卫、医疗诊断、交通运输、家用电器等。
传感器的特点包括:微型化、数字化、智能化、多功能化、系统化、网络化,它不仅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更新换代,而且还可能建立新型工业,从而成为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微型化是建立在微电子机械系统技术基础上的,已成功应用在硅器件上做成硅压力传感器。
通常据其基本感知功能可分为热敏元件、光敏元件、气敏元件、力敏元件、磁敏元件、湿敏元件、声敏元件、放射线敏感元件、色敏元件和味敏元件等十大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传感器

5. 山武的品牌历史

1906  山口武彦创立山武1916  开始进口美国布朗公司的仪表1952  与美国霍尼韦尔公司签订技术合作协议1966  公司更名为山武霍尼韦尔公司1969  山武霍尼韦尔公司股份被列入东京证券交易所1部1978  “Savemation” 被定为企业宗旨1980  与中国吴忠仪表股份有限公司签订自动调节阀的技术转让协议1984  与韩国金星霍尼韦尔开始资本合作与四川仪表总厂、上海仪表厂和广东仪表厂签订了控制器和变送器的技术转让协议1986  采用Just-in-Time Upgrade Manufacturing Process (JUMP)体系1987  与印度Tata霍尼韦尔公司和Ranutrol公司签订技术转让协议1990  美国霍尼韦尔公司在山武霍尼韦尔公司的所持股份由原来的30%下降到24.15%, 双方签订战略同盟协议1991  山武霍尼韦尔公司成为日本首家获得ISO9001证书的控制仪表生产企业1992  在北京成立北京山武控制系统有限公司1994  所有工厂都取得了品质管理体系 ISO9001认证在上海成立上海山武川仪楼宇控制系统有限公司(现更名为上海山武川仪环境控制技术有限公司1995  大连山武仪表有限公司正式开始生产山武泰国有限公司成立1996  山武霍尼韦尔公司成为日本首家获得ISO14001证书的控制仪表生产公司1997  山武菲律宾有限公司成立山武贝尔卡印度尼西亚有限公司成立1998  山武控制系统新加坡有限公司成立2000  台湾山武计装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在香港成立山武中国有限公司山武燃烧控制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成立 (现更名为山武环境控制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西卡尔山武有限公司在印度成立2001  在美国成立山武传感控制有限公司在比利时成立山武欧洲有限公司2002  深圳山武工厂正式启动山武燃烧控制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更名为山武环境控制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山武专家服务有限公司在日本成立株式会社山武从美国霍尼韦尔公司手中收购了所有自家公司的股份, 正式结束了双方的资本合作关系上海山武川仪楼宇控制系统有限公司因业务扩大, 更名为上海山武川仪环境控制技术有限公司YCV公司更名为山武美国有限公司, 并将总部迁移到德克萨斯州的休斯敦市2003  株式会社 山武、山武楼宇系统株式会社和山武产业系统株式会社合并2004  山武自动化仪表(上海)有限公司成立上海山武金山控制仪表有限公司更名为上海山武控制仪表有限公司2005  公司总部迁至丸之内。东京都内的营业据点集约至品川取得株式会社金门制作所的优先股票,吸纳为伞下公司,开始合作业务2006  制定和采用新的集团理念和集团标志azbil2007  山武信息技术中心(大连)有限公司成立2008  至今

山武的品牌历史

6. 3m是属于霍尼韦尔吗

3m和霍尼韦尔是两个不同的品牌,但都是美国公司。

3M是全球性的多元化科技企业,创建于1902年,素以勇于创新、产品繁多著称于世,生产数以万计的创新产品,在医疗产品、高速公路安全、办公文教产品、光学产品等核心市场占据领导地位。
3M为全球近200多个国家的客户提供产品及服务,其产品已深入人们的生活,从家庭用品到医疗用品,从运输、建筑到商业、教育和电子、通信等各个领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霍尼韦尔www.dehsm.com/brand-35-c0.html是一家国际性从事自控产品开发及生产的公司,公司成立于一八八五年,有超过百年历史的国际公司,在多元化技术和制造业方面占世界领导地位的跨国公司。宗旨是以增加舒适感,提高生产力,节省能源,保护环境,保障使用者生命及财产从而达到互利增长为目的。为全球的楼宇,工业,航天及航空市场的客户服务。
霍尼韦尔国际公司是一个拥有多元化制造技术的领导者,服务于世界各地的客户,包括航天产品及服务、工业和家庭楼宇控制技术、汽车产品、涡轮增压器以及特种材料。

7. 知道IBm历史的进来说下

  1、早期阶段


  IBM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电子计算机发展前的几十年,在电子计算机发展之前,它经营穿孔卡片数据处理设备。 IBM于1911年6月15日在宾厄姆顿西几英里处的纽约恩迪科特作为CTR公司注册。  三个独立公司合并建立了CTR公司,它们是:列表机公司(1896年创立于华盛顿)、计算表公司(1901年创建于俄亥俄州代顿)和国际时代唱片公司(1900年创办于纽约州恩迪科特)。那时列表机公司的总裁也即创办人是HermanHollerith。 合并背后的关键人物是金融家CharlesFlint,他召集三家公司的创始人提出兼并并在CRT中任职直到1930年退休。   Thomas. J. Watson是IBM的创始人, 1914年担任CTR总经理,1915年担任总裁. 1917年,CTR以国际商用机器有限公司进入加拿大市场,1924.2月14改名为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   公司合并成CTR制造各种产品,包括员工计时系统、磅秤、自动切肉机,而且最重要的是发展计算机、穿孔卡片设备.一段时间CTR集中精力专做穿孔卡片,不再参与其他活动.


  2、二战期间


  2001年,作家Edwin Black发表了《IBM和大屠杀》(ISBN0609808990),此书声称要说明IBM纽约总部和首席执行官托马斯. J. Watson如何透过海外子公司向第三帝国提供穿孔卡片机,并且他们制造机器可以帮助纳粹实行"最后解决" 。书中说,在纽约的合作下,IBM的日内瓦办事处和Dehomag、德国西门子公司,积极参与支持纳粹的暴行。Black还说,这些机器使得纳粹更有效率的工作. 2003年该公司的纪录片还探讨这个问题.   IBM已解除了这些指控,并且基于他们的诉讼也被驳回。   第二世界大战期间,IBM生产了M1卡宾枪和勃朗宁自动步枪。 盟军广泛使用IBM的设备做军事计算、后勤和其他军需之用。 在曼哈顿计划发展原子弹头时在洛斯阿拉莫斯人们广泛使用IBM穿孔卡片机做计算;这已被Richard Feynman在他的畅销书《你在开玩笑,费曼先生!》特别讨论过。 IBM在战争期间还为海军建了Harvard Mark I,这是在美国的第一个大规模的自动数码电脑。


  3、20世纪50年代


  在50年代,IBM成为美国空军的自动防御系统的电脑发展的主要承包商。着手再现高射炮系统,IBM才接触到在麻省理工进行的关键性研究;工作关于第一代实时、数码计算机(其中包括许多其它中前进诸如一项综合性录像展示、磁心经验传承、轻型枪炮,第一项有效的代数计算机语言、模拟-数码及数码-模拟转化技术、数字数据传输电话线、duplexing、多处理器、网络化). IBM建了每台售价万的56台智能电脑,高峰期工程投入7000多员工(占总员工的20%)项目. 但是,在长远来看比盈利更重要的,就是利用尖端电子计算机进行研究的军事投资。IBM忽略争取更主导的新兴产业使兰德公司接过设计新电脑,因为按一个项目参与者(RobertPCrago)说:"我们不能想象, 在这方面的工作将在日后消失而我们从哪儿吸收二千程序员来在IBM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 。IBM将利用其庞大的设计经验,综合实时网络设计与智者航空公司预订系统的启动,取得很大的成功。


  4、20世纪60-80年代


  在60年代IBM是八大电脑公司(Univac、都市生活、科学数据系统、控制数据公司、通用电气公司、美国无线电公司、Honeywell)中最大的公司. 人们在谈论这件事会说"IBM和七个星体",因为其他公司或他们的计算机部门的规模较小. 只有都市生活、UNIVAC、NCR、Honeywell生产主机,其后就有人说"IBM和B.U.N.C.H." 现在大多IBM公司的竞争对手早已不复存在,除了优利系统公司,这是因为许多兼并其中包括Univac和都市生活. NCR、Honeywell放弃了一般主机和小部门和专注于有利可图的产品市场,NCR做的是收银机(所以名称就是国家收银机)、霍尼韦尔成为市场主导的恒温. 通用电气公司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司,但在电脑市场不再运作. 当时IBM电脑系列赢得了在市场上的地位,今天仍在增长. 原来称为IBM System/360,更为现代化64位形式,现被称为驻IBM系统(通常称为"IBM主机").   在1960年代中期IBM的成功使得美国司法部调查IBM违反反托拉斯,1969年1月17日.提出控诉的案件美国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IBM在美国地区法院纽约南区。官司声称IBM违反谢尔曼法第2条的垄断或企图垄断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系统的市场,尤其是商业设计的电脑. 诉讼一直持续到1983年,对公司的做法产生了重大影响.


  5、90年代之后


  1993年1月19日,IBM宣布1992会计年度亏损49.7亿美元,这是当时在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公司年损失。因为这次损失,IBM已发生重大变化的经营活动,其重点将从硬件转向软件和服务.   2001年3月9日 IBM、新力、东芝三社达成共识,共同开发次世代游戏机的处理器。     IBM
  2002年,IBM通过收购的专业咨询服务公司Pricewaterhouse Coopers使其咨询能力加强. 公司越来越把重点放在推动企业解决咨询、服务及软件,并且着重硬件和高价值的芯片技术; 截至2005年,从业人员约195专业技术人才. 总共有大约350名杰出工程师和60名IBM研究员、拥有大量的高级工程师.2002年,IBM宣布开始了$100亿美元的研究计划,并落实必要的技术基础设施来提供的超级资源"要求"所有企业使用的有效尺度. 自那时以来计划就开始实施了.   IBM近年不断加大专利组合,这是与其他公司的宝贵的交叉许可. 从1993年到2005年每年IBM已获得美国专利明显比其他公司多. 这13年期间已有超过31,000项专利,IBM是第一人.   保护公司的知识产权已逐渐成为企业的一项事业,在此期间该公司创造了$100亿美元的底线。. 2003年财富杂志引述了IBM的研究主管保罗的话说,IBM通过知识产权许可证带来了10亿美元的利润。   2004年,IBM宣布建议出售其个人电脑业务给中国电脑厂商联想集团,联想企业部分是由中国政府控股,并以6.5亿美元现金和6亿美元的联想股票成交. 交易委员会于2005年3月批准了外商投资,2005年5月完成. IBM有19%的联想股权,并将其总部设在纽约州和IBM任命行政总裁. 该公司将保留IBM某些品牌使用权,最初为期五年。因购买、继承了联想产品线,包括了Thinkpad笔记本电脑,laptops已经成为IBM最成功的产品.   2005年2月8日 IBM、新力、东芝三社共同开发的“Cell”中央处理器架构发表。   最近,IBM已从硬件科学技术的角度将其大部分精力集中在提供咨询和收购企业重整服务. 新IBM在咨询、软件和技术服务的过程中,增强全球配送能力,这种变化反映非常强烈.   在2006年6月20日,格鲁吉亚与IBM共同宣布一项新技术记录型基于硅的芯片速度达500GHz。这是通过冻结芯片到F-451℃(-268.0C),而不是与CPU速度可比较的。 晶片350GHz大约在室温下操作.   IBM 为计算机产业长期的领导者,在大型/小型机和便携机(ThinkPad)方面的成     IBMpc机
  就最为瞩目。其创立的个人计算机(PC)标准,至今仍被不断的沿用和发展。2004年12月8日其PC部门出售给联想公司,金额17.5亿美元并持有联想公司股份。   IBM 还在材料、化学、物理等科学领域有很大造诣。硬盘技术即为IBM所发明,扫描隧道显微镜(STM),铜布线技术,原子蚀刻技术也为IBM研究院发明。   2003年,IBM营收为891亿美金,全职雇员23万人。   IBM中国包括:IBM中国软件开发中心CSDL,中国研究中心CRL   2004年,与香港文化传讯集团合作,推广中文CPU的收银机。   同年12月8日,占有中国个人电脑市场近三分之一的联想集团宣布以12.5亿美元的现金及股票收购IBM的全球台式与笔记本电脑的产销业务。   2005年,出售桌面电脑与笔记本电脑业务给中国IT企业联想集团,联想在五年内仍旧适用IBM品牌。ThinkPad和ThinkCentre品牌归联想集团所有。   
  IBM“智慧的地球”计划是未来十年中IBM战略发展的核心,IBM每年的研发投资达60亿美元,其中一半都用在“智慧的地球”项目上。 “智慧的地球”战略被提上桌面是在2009年1月28日。当天,美国工商业领袖举行了一次圆桌会议,IBMCEO彭明盛向美国总统奥巴马抛出这一概念。该战略定义大致为:将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建筑、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现实物体中,形成物物相联,然后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其整合,实现社会与物理世界融合。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   2006 年,IBM 连续第14 年成为在美国取得专利数最多的企业,并以 3621 件专利刷新了纪录(其中不包括 30 件与其他实体共同获得的专利)。  
  IBM 每年用于研发的经费约为 60 亿美元,直接通过知识产权获得的收入约为 10 亿美元。但光有知识产权是不够的,建立一个支持、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的制度同样重要,我们是一家由富有创造性的员工组成的企业,我们并不是一个人。   
  虽然 IBM 是全球最大的企业之一,但我们的许多合作伙伴、供应商和客户当中,有许多都是中小企业(SME),其中还有一些是有才干的自由职业者。专利制度必须为每一位发明人服务,基于这一原则,IBM 在 2007年 1月宣布将创办“发明者论坛”(Inventors’ Forum),这是一个专供中小企业对专利制度及其改革成果(例如提高专利质量)发表看法的在线交流平台。  
  据美国小企业管理局统计,小型企业的人均专利获得数是大型企业的近 15 倍。但是,与大企业不同的是,小企业缺少渠道和资源来有效参与专利制度的建设。中小企业单凭一己之力无法掌握获取专利、维护所有权以及将专利转换为适销产品与服务的规则和过程。  
  IBM 主管技术和知识产权的高级副总裁 John E. Kelly III 认为,创办“发明者论坛”的目的是“让众多发明团体中最具代表性的发明人提出专利改革的新想法,例如他们该如何参与专利制度或者该如何帮助解决当前专利制度所面临的挑战。”  
  2006年,IBM 组建了一个全球性的社区,请来全世界的法律、学术、经济、管理、科技以及其他领域的专家共同探讨问题,明确一个功能完善的知识产权(IP)市场的主要特征,并为实现卓有成效的改革绘制一张蓝图。  
  在两个月的时间里,这个专家组通过一个专门的 wiki 来讨论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最重要的问题,有时达成一致意见,有时则求同存异。  
  这一项目的研究成果均在《创建新的知识产权市场》报告中列出,这份报告详细描述了专家组对在全球知识经济环境中创造、拥有和等价交换知识产权等方面确定的原则:   
  发明者应就某一领域的新颖、非显而易见的发明提交高质量的专利申请。 专利所有权应明示。 市场参与者应自律。 知识产权的价值应按照公开市场的最新情况公平确定。 市场的基础结构应灵活支持不同形式的创新。 应在全球范围内就以上各项达成有实际意义的初步一致。

知道IBm历史的进来说下

8. 数据库的发展简史

 使用计算机后,随着数据处理量的增长,产生了数据管理技术。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与计算机硬件(主要是外部存储器)系统软件及计算机应用的范围有着密切的联系。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数据库阶段和高级数据库技术阶段。数据管理的诞生数据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十年前,那时的数据管理非常简单。通过大量的分类、比较和表格绘制的机器运行数百万穿孔卡片来进行数据的处理,其运行结果在纸上打印出来或者制成新的穿孔卡片。而数据管理就是对所有这些穿孔卡片进行物理的储存和处理。然而,1950 年雷明顿兰德公司(Remington Rand Inc)的一种叫做Univac I 的计算机推出了一种一秒钟可以输入数百条记录的磁带驱动器,从而引发了数据管理的革命。1956 年IBM生产出第一个磁盘驱动器—— the Model 305 RAMAC。此驱动器有50 个盘片,每个盘片直径是2 英尺,可以储存5MB的数据。使用磁盘最大的好处是可以随机存取数据,而穿孔卡片和磁带只能顺序存取数据。1951: Univac系统使用磁带和穿孔卡片作为数据存储。数据库系统的萌芽出现于二十世纪60 年代。当时计算机开始广泛地应用于数据管理,对数据的共享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的文件系统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能够统一管理和共享数据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应运而生。数据模型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和基础,各种DBMS软件都是基于某种数据模型的。所以通常也按照数据模型的特点将传统数据库系统分成网状数据库、层次数据库和关系数据库三类。最早出现的网状DBMS,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Bachman等人在1961年开发的IDS(Integrated Data Store)。1964年通用电气公司(General ElectricCo.)的Charles Bachman 成功地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网状DBMS也即第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集成数据存储(Integrated Data Store IDS),奠定了网状数据库的基础,并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发行和应用。IDS 具有数据模式和日志的特征,但它只能在GE主机上运行,并且数据库只有一个文件,数据库所有的表必须通过手工编码生成。之后,通用电气公司一个客户——BF Goodrich Chemical 公司最终不得不重写了整个系统,并将重写后的系统命名为集成数据管理系统(IDMS)。网状数据库模型对于层次和非层次结构的事物都能比较自然的模拟,在关系数据库出现之前网状DBMS要比层次DBMS用得普遍。在数据库发展史上,网状数据库占有重要地位。层次型DBMS是紧随网络型数据库而出现的,最著名最典型的层次数据库系统是IBM 公司在1968 年开发的IMS(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一种适合其主机的层次数据库。这是IBM公司研制的最早的大型数据库系统程序产品。从60年代末产生起,如今已经发展到IMSV6,提供群集、N路数据共享、消息队列共享等先进特性的支持。这个具有30年历史的数据库产品在如今的WWW应用连接、商务智能应用中扮演着新的角色。1973年Cullinane公司(也就是后来的Cullinet软件公司),开始出售Goodrich公司的IDMS改进版本,并且逐渐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软件公司。 网状数据库和层次数据库已经很好地解决了数据的集中和共享问题,但是在数据独立性和抽象级别上仍有很大欠缺。用户在对这两种数据库进行存取时,仍然需要明确数据的存储结构,指出存取路径。而后来出现的关系数据库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1970年,IBM的研究员E.F.Codd博士在刊物《Communication of the ACM》上发表了一篇名为“A Relational Model of Data for Large Shared Data Banks”的论文,提出了关系模型的概念,奠定了关系模型的理论基础。尽管之前在1968年Childs已经提出了面向集合的模型,然而这篇论文被普遍认为是数据库系统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Codd的心愿是为数据库建立一个优美的数据模型。后来Codd又陆续发表多篇文章,论述了范式理论和衡量关系系统的12条标准,用数学理论奠定了关系数据库的基础。关系模型有严格的数学基础,抽象级别比较高,而且简单清晰,便于理解和使用。但是当时也有人认为关系模型是理想化的数据模型,用来实现DBMS是不现实的,尤其担心关系数据库的性能难以接受,更有人视其为当时正在进行中的网状数据库规范化工作的严重威胁。为了促进对问题的理解,1974年ACM牵头组织了一次研讨会,会上开展了一场分别以Codd和Bachman为首的支持和反对关系数据库两派之间的辩论。这次著名的辩论推动了关系数据库的发展,使其最终成为现代数据库产品的主流。1969年Edgar F.“Ted” Codd发明了关系数据库。1970年关系模型建立之后,IBM公司在San Jose实验室增加了更多的研究人员研究这个项目,这个项目就是著名的System R。其目标是论证一个全功能关系DBMS的可行性。该项目结束于1979年,完成了第一个实现SQL的 DBMS。然而IBM对IMS的承诺阻止了System R的投产,一直到1980年System R才作为一个产品正式推向市场。IBM产品化步伐缓慢的三个原因:IBM重视信誉,重视质量,尽量减少故障;IBM是个大公司,官僚体系庞大,IBM内部已经有层次数据库产品,相关人员不积极,甚至反对。然而同时,1973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Michael Stonebraker和Eugene Wong利用System R已发布的信息开始开发自己的关系数据库系统Ingres。他们开发的Ingres项目最后由Oracle公司、Ingres公司以及硅谷的其他厂商所商品化。后来,System R和Ingres系统双双获得ACM的1988年“软件系统奖”。1976年霍尼韦尔公司(Honeywell)开发了第一个商用关系数据库系统——Multics Relational Data Store。关系型数据库系统以关系代数为坚实的理论基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实际应用,技术越来越成熟和完善。其代表产品有Oracle、IBM公司的 DB2、微软公司的MS SQL Server以及Informix、ADABAS D等等。 1974年IBM的Ray Boyce和Don Chamberlin将Codd关系数据库的12条准则的数学定义以简单的关键字语法表现出来,里程碑式地提出了SQL(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语言。SQL语言的功能包括查询、操纵、定义和控制,是一个综合的、通用的关系数据库语言,同时又是一种高度非过程化的语言,只要求用户指出做什么而不需要指出怎么做。SQL集成实现了数据库生命周期中的全部操作。SQL提供了与关系数据库进行交互的方法,它可以与标准的编程语言一起工作。自产生之日起,SQL语言便成了检验关系数据库的试金石,而SQL语言标准的每一次变更都指导着关系数据库产品的发展方向。然而,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关系理论才通过SQL在商业数据库Oracle和DB2中使用。1986年,ANSI把SQL作为关系数据库语言的美国标准,同年公布了标准SQL文本。SQL标准有3个版本。基本SQL定义是ANSⅨ3135-89,“Database Language - SQL with Integrity Enhancement”[ANS89],一般叫做SQL-89。SQL-89定义了模式定义、数据操作和事务处理。SQL- 89和随后的ANSⅨ3168-1989,“Database Language-Embedded SQL”构成了第一代SQL标准。ANSⅨ3135-1992[ANS92]描述了一种增强功能的SQL,叫做SQL-92标准。SQL-92包括模式操作,动态创建和SQL语句动态执行、网络环境支持等增强特性。在完成SQL-92标准后,ANSI和ISO即开始合作开发SQL3标准。SQL3的主要特点在于抽象数据类型的支持,为新一代对象关系数据库提供了标准。1976年IBM E.F.Codd发表了一篇里程碑的论文“R系统:数据库关系理论”,介绍了关系数据库理论和查询语言SQL。Oracle的创始人Ellison非常仔细地阅读了这篇文章,被其内容震惊,这是第一次有人用全面一致的方案管理数据信息。作者E.F.Codd 1966年就发表了关系数据库理论,并在IBM研究机构开发原型,这个项目就是R系统,存取数据表的语言就是SQL。Ellison看完后,敏锐意识到在这个研究基础上可以开发商用软件系统。而当时大多数人认为关系数据库不会有商业价值。Ellison认为这是他们的机会:他们决定开发通用商用数据库系统Oracle,这个名字来源于他们曾给中央情报局做过的项目名。几个月后,他们就开发了Oracle 1.0。但这只不过是个玩具,除了完成简单关系查询不能做任何事情,他们花相当长的时间才使Oracle变得可用,维持公司运转主要靠承接一些数据库管理项目和做顾问咨询工作。而IBM却没有计划开发,为什么蓝色巨人放弃了这个价值上百亿的产品,原因有很多:IBM的研究人员大多是学术出身,他们最感兴趣的是理论,而非推向市场的产品,从学术上看,研究成果应公开发表论文和演讲能使他们成名,为什么不呢?还有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IBM当时有一个销售得还不错的层次数据库产品IMS。直到1985年IBM才发布了关系数据库DB2 ,Ellision那时已经成了千万富翁。Ellison曾将IBM 选择Microsoft 的MS-DOS作为IBM-PC机的操作系统比为:“世界企业经营历史上最严重的错误,价值超过了上千亿美元。”IBM发表R系统论文,而且没有很快推出关系数据库产品的错误可能仅仅次之。Oracle的市值在1996年就达到了280亿美元。 随着信息技术和市场的发展,人们发现关系型数据库系统虽然技术很成熟,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它能很好地处理所谓的“表格型数据”,却对技术界出现的越来越多的复杂类型的数据无能为力。九十年代以后,技术界一直在研究和寻求新型数据库系统。但在什么是新型数据库系统的发展方向的问题上,产业界一度是相当困惑的。受当时技术风潮的影响,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人们把大量的精力花在研究“面向对象的数据库系统(object oriented database)”或简称“OO数据库系统”。值得一提的是,美国Stonebraker教授提出的面向对象的关系型数据库理论曾一度受到产业界的青睐。而Stonebraker本人也在当时被Informix花大价钱聘为技术总负责人。然而,数年的发展表明,面向对象的关系型数据库系统产品的市场发展的情况并不理想。理论上的完美性并没有带来市场的热烈反应。其不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这种数据库产品的主要设计思想是企图用新型数据库系统来取代现有的数据库系统。这对许多已经运用数据库系统多年并积累了大量工作数据的客户,尤其是大客户来说,是无法承受新旧数据间的转换而带来的巨大工作量及巨额开支的。另外,面向对象的关系型数据库系统使查询语言变得极其复杂,从而使得无论是数据库的开发商家还是应用客户都视其复杂的应用技术为畏途。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出现了一种新型数据库软件:决策支持系统(DSS),其目的是让管理者在决策过程中更有效地利用数据信息。于是在1970年,第一个联机分析处理工具——Express诞生了。其他决策支持系统紧随其后,许多是由公司的IT部门开发出来的。1985年,第一个商务智能系统(business intelligence)由Metaphor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为Procter & Gamble公司开发出来,主要是用来连接销售信息和零售的扫描仪数据。同年, Pilot软件公司开始出售第一个商用客户/服务器执行信息系统——Command Center。同样在这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Ingres项目演变成Postgres,其目标是开发出一个面向对象的数据库。此后一年, Graphael公司开发了第一个商用的对象数据库系统—Gbase。1988年,IBM公司的研究者Barry Devlin和Paul Murphy发明了一个新的术语—信息仓库,之后,IT的厂商开始构建实验性的数据仓库。1991年,W.H. Bill Inmon出版了一本“如何构建数据仓库”的书,使得数据仓库真正开始应用。1991: W.H.“Bill” Inmon发表了”构建数据仓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基于PC的客户/服务器计算模式和企业软件包的广泛采用,数据管理的变革基本完成。数据管理不再仅仅是存储和管理数据,而转变成用户所需要的各种数据管理的方式。Internet的异军突起以及XML语言的出现,给数据库系统的发展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