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笑话故事

2024-05-16 14:13

1. 佛教的笑话故事

 有关佛教的笑话故事
                         很多时候我们虽然看到的是一篇短小的笑话故事,其实之中却蕴含着无限的商机与启示。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我给大家欣赏的一篇佛教笑话故事吧。
    
         有一座寺院供奉着一尊观音菩萨像,因为有求必应,四乡八镇专程前来祈祷膜拜,香火鼎胜每天香客特别多。一天,寺院的看门人,对菩萨像说:「我真羡慕你呀!你每天轻轻松松,不发一言,就有这么多人送来礼物,哪像我这么辛苦,风吹日晒才能得个温饱?」
         意外的是,他听到一个声音,说:「好啊!我下来看门,把你换到神台上去。但是有一条要记牢,不论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都不许说一句话。」这位看门人觉得,这个要求太简单了。于是观音菩萨下来看门,看门的人上去当菩萨,这位看门人依照先前的约定,静默不语,聆听信众的心声。来往的人潮,络绎不绝,他们的祈求,有合理的,有不合理的,各种祈求千奇百怪。但无论如何,他都强忍下来没说一句话,因为他必须信守对菩萨的承诺。
         有一天,来了一位富商,当富商祈祷完后,竟然忘记拿手边自已的钱便离去了。他看在眼里,真想叫这位富商回来,但是,他憋着不能讲。接着来了一位三餐不继的穷人,他祈祷观音菩萨能帮助它渡过生活的难关。当要离去时,发现先前那位富商留下的袋子,打开袋子一看,里面全是钱。穷人高兴得不得了,「观音菩萨真好,有求必应」万分感谢地离去。神台上伪装观音菩萨的看门人看在眼里,想告诉他,这不是你的。但是,约定在先,他仍然憋着不讲话。接下来有一位要出海远行的年轻人来到,他是来祈求观音菩萨降福平安。正当要离去时,富商冲进来,抓住年轻人的衣襟,不明了理,要年轻人还钱,两人吵了起来。这个时候,看门人终于忍不住,便开口说话了…并讲清了原由…既然事情清楚了,富商便去找看门人所形容的穷人,而年轻人则匆匆离去,生怕搭不上这班船了。这时真正的观音菩萨出现,指着神台上的看门人说:「你快给我下来吧!那个位置你没有资格干了。」
         看门人说:「我把真相说出来,主持公道,难道不对吗?」观音菩萨说:你错了。那位富商并不缺钱,他那袋钱不过用来赌博嫖妓,可是对那穷人,却是可以挽回一家大小生计;最可怜的是那位年轻信佛弟子,如果富商一直纠缠他,延误了他出海的时间,他还能保住一条命,而现在他所搭乘的船正沉入海中。事实上好与不好,常在时间过了一段时日后,我们回过头想想,才发现其实当初我们认为最好的安排,现在看来并不是最好,甚至最好的.安排变成了最差的结局,因此我们必须相信:当前我们所拥有的,不论顺境、逆境,都是对我们最好的安排。所以请你这位看门人多珍惜你现在的生活吧 。
         这是一个听起来像笑话的寓言故事,表面上看是透露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自认为怎么样才是最好的安排,但事与愿违,使我们忿忿不平。』但更深层意思是说有部分人轻视佛法教意,常在群众中大讲自己写的“経”大讲自己编的“法”,这就是世尊明确告知我们,有四种必须注意的戒律。其中一条就是大妄语:未得谓得,未证言证。就是本来我们没有证得的却说自己已经证得、本来没有获得的却说自己已经获得。这个问题在我们现代这个时代经常出现,或是用我们凡夫在用如来的体证当作了自己的体证,这当然不会正确。
    ;

佛教的笑话故事

2. 佛教经典中的笑话

佛教经典小故事之平常心

3. 佛教故事经典

唐朝,文宗皇帝生性嗜好蛤蜊,沿海民众总是不断地捕捉蛤蜊进贡朝廷。有一次御厨在烹调时,一打开蛤蜊的硬壳,见壳内一尊酷似观音菩萨的形象,梵相具足,非常庄严,文宗就以美锦宝盒供奉在兴善寺,让大家瞻礼。水产的蛤蜊,其中现出菩萨圣像,太过稀奇,因此唐文宗在上朝时,问群臣道:
“众卿之中,不知有谁知道蛤蜊内出现菩萨圣像,是象征什么祥瑞之兆?”
有一位大臣说道:“此乃超凡入圣之事,非一般学者凡人能知,圣上如必须探究此事,在太一山有药山惟政禅师,深明佛法,博闻强记,可以诏来询问。”
惟政禅师到达宫中后,便告诉唐文宗道:
“物无虚应,此乃开启陛下信心。《法华经》云:‘应以菩萨身得度者,即现菩萨身而为说法。’今菩萨现身,乃为皇上说法!”
文宗道:“菩萨虽已现身,但未闻其说法?”
惟政禅师立即解释道:“陛下认为此蛤蜊中现观音圣像,能否启发陛下的信心?”
文宗皇帝说道:“这种稀奇的灵异之事,是我目睹,当然相信。”
惟政禅师道:“陛下既已起信,那菩萨已为您说法说好了。”
药山惟政禅师对唐文宗的说法,极尽巧妙,此种灵慧均由禅心中得来,所谓有了禅心,真是信口说来,皆成妙谛。吾人对佛法禅道能有体悟,则世间上一色一香,一草一木,无不是道。你如懂得:那青青杨柳,郁郁黄花,都是诸佛如来的法身;你能明白:那江海涛声,檐边水滴,都是诸佛如来说法的声音。哪里一定要观音现身呢?哪里一定要观音说法呢?

佛教故事经典

4. 佛教寓言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兄弟各自办了些货物,出门去做买卖,走着走着,来到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的人都 *** 衣服,称作“裸人国”。
  弟弟说:“这儿的风俗习惯与我们完全不同,要想在这儿做好买卖,可实在不容易啊!不过俗话说:‘入乡随俗。’只要我们小心谨慎、讲话谦虚,照着他们的风俗习惯办事,想必不会有什么问题。”
  哥哥却说:“无论到什么地方,礼义不可不讲,德行不可不求。难道我们也光着身子与他们往来吗?这太伤风败俗了。”
  弟弟说:“古代不少贤人,虽然形体上有所变化,但行为却十分正直。所谓‘陨身不陨行’,这也是戒律所允许的。”
  哥哥生气地叫道:“不做人,而要照着畜生的样子行事,这难道是君子应该做的吗?我绝不能像弟弟这样做。”
   
  裸人国的风俗,每月初一、十五的晚上,大家用麻油擦头,用白土在身上画上各种图案,戴上各种装饰品,敲击着石头,男男女女手拉着手,唱歌跳舞。
  裸人国的人们,无论是国王,还是普通百姓,都十分喜欢弟弟,关系非常融洽。
  哥哥也来了,他满口仁义道德,指责裸人国的人这也不对,那也不好,引起国王及人民的愤怒,大家把他抓住,狠狠地揍了一顿,全部财物也都被抢走。全亏了弟弟说情,才把他放开。
  兄弟两人准备动身回国,裸人国的人,都热情地跑来为弟弟送行,对哥哥却是骂不绝口。
   

5. 佛教的经典故事

      哲理佛教的经典故事因故事而生动,因哲理而感人,因其独特的魅力促使杂志大量刊发、学生大量积累,下面这些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几篇佛教的经典故事。
                  佛教的经典故事1:大师的结局         大师在他的国度已被人称为大师很多年,患了不治之症且时日无多。至于具体病症为何,则随着时光流逝,与他究竟是歌剧、话剧还是什么戏曲的演员一样,不为人所记得。
         在经历了与病魔的漫长斗争之后,他突然而又终于提出,准备停止徒劳的努力,把最后的时间留给他的观众。人们被他的敬业精神和意志感动,商家看到了提早到来的商机——原本预计的显然是在他逝世时——业界刚看到了真正的楷模,于是皆用最大的热情为大师筹备一生的谢幕演出。
         演出当天座无虚席,大师所在领域的顶尖高手纷纷到场助阵,一一登台自陈荣幸与伤感;二三流的圈内人也少长咸集,好在这历史性的时刻占据一席之地。在精彩不逊于许多传奇演出的垫场戏之后,人们期待着主角的登场,但没有等到。
         大师的夫人,同时也是演出的主持人,面带戚容走上台,三缄其口之后才宣布:大师没有撑到最后一刻,已在不久之前死于后台。
         全场骚动之中,未亡人风度可敬地提出:为感谢众人的莅临,将播放一段大师生活的录像片断,来替代没能实现的演出。
         现场的工作人员不愧是召集来的一流人马,在意外中体现出极高的专业素质和应变能力,舞台改成播放厅不过花费了十几分钟。
         所有原本打算登台的配角演员都和观众一起坐到了台下,没有座位的他们甚至席地而待,每个人都带着崇敬的沉默看投影在幕布上的大师:起床。梳冼。吃一顿最简单的早点。在衰老的容颜上化妆。逗玩笼中的鹦鹉。读书。散步。在庭院里清唱和念白。
         “片断”近似偷拍,没有任何剪接,长得好像没有尽头。人们开始窃窃私语。敏锐者已经察觉到这是一整个不间断拍摄的长镜头,记载的是分分秒秒的“真实”,不加雕琢。
         失去耐心的人开始偷偷离去,起初三三两两,随后就成为了洪流。当影片接近尾声时,座位上已只剩下几个人。幕布上的大师出门上车,又从车中下来。走进剧场,走进后台,走向自己的化妆室,为自己倒了几粒药丸,吞了下去。录像结束于大师唯一正对着镜头的一次微笑,伴随着一声轻不可辨、几乎靠读唇才能发现的“谢谢”。
         剧场中仅存的那几个人中有一半开始鼓掌,并且越来越大声,为这以生命为祭礼的演出喝彩;另一半的人举着手,等待着夫人从幕后推出活着的大师,准备献上自己对这以假乱真的演技和巧思的敬意。
         故事结束在这里,对两种美的最狂热的爱好者在这里被拣选了出来。
         没有人知道结局如何——也许这才是大师想要的结局。
         佛教的经典故事2:蜘蛛丝         有一天,释迦牟尼在西天极乐净土的荷花池畔独自溜达。池中荷花盛开,雪肪冰肌的花朵中,花蕊娇黄点点。粉蕊浮起一种奇香瑞气,它一阵阵暗渡池面,周围溢满了馨香。时间好像正值极乐净土的清晨。过了一会儿,释迦牟尼伫立于荷花池畔,并从浮盖在绿水上的圆荷翠叶间,随意地看着池下的情景。极乐净土的这个荷花池恰好下承十八层地狱,所以透过水晶般清澈的池水,地狱中的三涂道、奈河和刀山剑树的光景,仿佛看西洋镜箱似的,一览无遗。
         于是,和其他一些罪人一起,一个名叫犍陀多的男子在地狱底层不时蠕动的样子,映入了释迦牟尼的慧眼。这个叫犍陀多的男子,是一个杀人放火、无恶不作的大强盗。但他却做过一件好事。情况是这样的:有一次犍陀多从密林中通过,他看到一只小小的蜘蛛在路旁爬行。犍陀多立刻举起脚来,想踩死它。但瞬间一转念:“不,不,这家伙虽小,也肯定是有生命的。这样随心所欲地让它一命呜呼,无论怎么说,是太可怜了。”犍陀多终于没杀死蜘蛛而救了它一命。
         释迦牟尼看着地狱里的情景,同时也想起了这个犍陀多曾经放过蜘蛛一命的事。为了报偿这一桩善举,释迦牟尼想尽可能将犍陀多从地狱里拯救出来。也真是好造化,释迦牟尼头一侧,恰好发现有一只极乐净土的蜘蛛正在翡翠色的荷叶上挂起一缕美丽的银丝。释迦牟尼轻轻地勾起这缕银丝,使它从玉一般晶莹的白莲之间一直垂向深邃莫测的地狱深处。
         地狱底层有一个血池,犍陀多正和其他罪人在血池里时浮时沉。无论往哪一个方向看,周围都漆黑不见五指。偶尔见到有物影从暗中朦胧浮出,却又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刀山剑树的雪刃霜尖,因此更令人胆怯异常。加之四周凄凉静寂,真像是进入了墓中,偶尔闻得的声响,也不过是罪人那有气无力的呻吟。落进血池的人已经受尽地狱的种种折磨,他们虚弱得连哭泣声都发不出来了。所以,就连大强盗犍陀多也只得在血池里吞咽着污血,宛如一只濒死的青蛙,一味地折腾着身体。
         然而,犍陀多无意之中抬起头来向血池上空睥目一望,只见寂静异常的一片黑暗中,从遥远的天边垂下一缕银色的蜘蛛丝。这根蜘蛛丝仿佛怕被人发现似的,拖曳着一线细长的微光,轻捷地朝犍陀多头上垂挂下来。犍陀多一见,不禁喜出望外,拍手称庆。要是攀着这缕银丝一直往上升,我一定可以从地狱里脱逃出去了。不,凑巧的话,我甚至可能进入极乐净土。这样一来,我既不会被赶往刀山剑树,当然也不会沉浸于血池了。
         这么一想,犍陀多立即用双手紧紧拽住这根蜘蛛丝,两手倒换着,拼着性命地引体向上攀登起来。因为他原来就是个大强盗,所以此举可谓驾轻就熟。
         不过,地狱和极乐净土之间何止千万里!不管犍陀多怎么急不可耐,要想爬出地狱却是谈何容易啊。爬了一阵之后,犍陀多渐渐感到体力不支,到后来,哪怕再倒换一次手向上伸一巴掌都不行了。于是犍陀多无可奈何地打算暂且喘一口气休息一下再爬。他用手抓着蜘蛛丝挂在半空中,一面向脚下的深渊望去。
         由于刚才拼死拼活地向上攀登,所以成绩显著:不久前,自己还在血池中挣扎,如今血池已不知不觉地隐没在一片黑暗之中。那依稀闪烁着寒光、令人毛骨悚然的刀山剑树也已沉在脚下。照此往上爬的话,脱离地狱也可能比原来想的要容易。犍陀多把两手缠挂在蜘蛛丝上,用一种坠入地狱以来好多年不曾有过的声音欢笑起来:“多好呵!得救了!”可是犍陀多忽然发现,有数不清的罪人跟在自己后面,简直和成列的蚂蚁一样,也沿着蜘蛛丝,专心致志地一点儿一点儿从下面攀登上来。犍陀多见此情景,吓得心惊胆战,有好一会儿像是傻子似地张着大口,只有眼睛在动弹。一缕纤细的蜘蛛丝,承受自己一个人尚且岌岌可危,怎么能经受得了这么多人的重量呢?万一蜘蛛丝在攀登途中断了,毫无疑问,连我这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总算爬到这里的宝贵身体也就会一个筋斗重新坠入地狱。一旦发生这种事,那还得了!犍陀多在这么想着的时候,成百上千的罪人,正不断地从漆黑不见光亮的血池里蠕动着爬出来,并且沿着发出一线微弱光亮的蜘蛛丝,串成一长列,拼命地向上攀登。再不设法,蜘蛛丝一定就会一断为二,自己肯定又要坠入地狱了。
         于是犍陀多声嘶力竭地叫喊起来:“喂,你们这些罪人,这根蜘蛛丝是属于我的!是谁允许你们向上爬的?给我滚下去,滚下去!”
         说时迟那时快,刚刚还好端端的蜘蛛丝,突然就从犍陀多垂挂的地方砰的一声断开了。所以,犍陀多也就够呛了,刹那间,他像个陀螺似地轱辘轱辘顶着风旋转着,立刻倒栽葱地一头扎进了黑暗的深渊。
         现在,只剩下极乐净土的蜘蛛丝,时隐时现地闪烁着一缕纤细的微光,在月黑星隐的太空中垂动着它那截断了的银丝缕。
         释迦牟尼站在极乐净土的荷花池畔,慧眼自始至终目睹了这全部过程。
         当释迦牟尼看到犍陀多已像一块顽石似地沉入血池底时,便面带愁容又独自蹒跚地溜达起来。犍陀多只图自己一个人逃离地狱,他没有慈悲心,于是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又重新坠入地狱。从释迦牟尼的慧眼看来,那行为大概是太卑劣低贱了吧。
         然而,极乐净土那荷花池里的荷花对这种事却是毫不介意。在释迦牟尼的佛足周围,玉石一般洁白无瑕的荷花颤巍巍地浮动着花萼。荷花中心的金黄色花蕊飘浮起一种莫可名状的清香,不断地向池畔周围散发,极乐净土大概已近正午了。
         佛教的经典故事3:穿针眼儿         去欧洲旅行,在街上遇到许多杂耍,自然也都是些赚钱的把戏。其中有些把戏之简单,令人瞠目结舌,比如套圈,比如变纸牌。甚至有人只拿一根跳绳,只要在规定的时间里,你能跳够多少次不失败,你就能赢得十欧元,拿一根绳子竟然也能赚钱。
         最简单的是穿针眼儿。一个中年人在地上铺一方手帕,上面放着一条线,十根针。你在规定的时间内,如果把一条线穿过这十根针,他就给你二十欧元。当然,如果你失败,你得给他两欧元。看起来并不难,针是大号的针,针眼儿自然也很大。摆摊儿的中年人给的时间似乎也很宽裕,二十欧元,看上去唾手可得。
         人都有想试试自己运气和本领的欲望,我们一行中,就有一位女孩子对此很感兴趣,非要一试不可。她说她小时候给奶奶纫针线,一纫一个准。大家就起哄,鼓励她试一试。有人还替她扔给摊主两欧元。女孩子真就蹲下来,拿过线,开始往针眼儿里穿。大家都让她沉住气,谁想,她却两手哆嗦,一脸的汗水,穿到第五根针时,时间已经到了。
         女孩子不服,说一定要再试试。这时大家才觉得事情并非那么容易,这二十欧元恐怕是挣不到的。她再试,果然又失败了。
         晚上回到旅馆,女孩子竟然还不死心,出门买了十根针和一根线,针还是小针,针眼儿自然也小了很多,女孩子让我们看着表,看她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否将这条线穿过这十根针。练到第九遍时,她终于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地将十根针穿在一条线上了。
         大家一片掌声。女孩子兴高采烈地说,明天我们再去,这回得挣够回国的路费。大家信心十足,都说这一回,那个老外真得赔个精光了。
         第二天,大家一致让导游缩短参观的时间,省下一些工夫,一定要再去找那个穿针线的老外,赢他一把。
         导游小姐却笑,说游客都是这样,但我还没见过谁真赢了那个老外呢。我们当天又回到那条街上,女孩子再次蹲到了摆摊人的跟前,再次拿起针线,可她的手又突然抖了起来,拿着线,就是纫不到针眼儿里。比自己练时慢了许多,穿到第七根针时,时间又到了。昨晚在宾馆还练得好好的,这会儿竟然又不成了。我们之中就有人不服气,蹲在地上再来,一遍又一遍,谁也不甘心。可最好的就是纫到第七根儿针,全都败下阵来。那一天,我们交给老外二十六欧元。
         后来我们遇到一位牧师,他听了这段趣闻后笑着说,你们没弄懂这个把戏,摊主选的地方是闹市区,充满嘈杂,而且人又拥来挤去的,这就给你制造了一个心慌意乱的场面,让你无法安定下来。更主要的,穿十根针,就给你二十欧元,你的心怎么还能平静。他在利用种种技巧扰乱你,使你的情绪不能稳定,穿针引线,是个平心静气的活儿,如此场合,如此不能让你平静的欲望,你怎么能够把针穿上。
         导游也告诉我们,她带过许多团,多少人都以为这事容易,可三年多的时间里,她没见过一个人赢过这个老外。
         直到回国很久,我还无法忘记这个把戏,老在琢磨它。我们的输,是输在尘世的嘈杂与混乱上,是输在内心摆脱不掉的欲望上。不是这个游戏有多么复杂,而是我们一颗无法平静的心制约住了我们。
         滚滚尘世,许多事并不难,所谓的难,是难在我们能否降服我们自己的这颗心上。

佛教的经典故事

6. 佛教寓言故事

 佛教寓言故事1       砍头破瓮 
    一个商人赶?骆驼到市场买东西。他先买一个大瓮,再买稻谷,然后将稻谷放进瓮中,准备让骆驼驮回来。
    没想到这只骆驼却将头伸进瓮中吃谷子,商人想尽办法,一直不能将骆驼的头弄出来。
    因此,商人非常的苦恼。
    这时,正好有位老人打从这儿经过,很热心地上前拍拍商人的肩说:「你不必为此发愁,只要你照著我的话去做,保证骆驼一定能抽出头来。」
    「请快告诉我吧!」商人以为救兵来了,心里十分高兴。
    「你把骆驼的脖子砍断,再把瓮也打破,不就可以了吗?」
    商人高兴地照著老人的话去做,虽然骆驼的头出来了,却白白损失了一个瓮和一只骆驼。
    智慧小语:老人的话虽然愚痴,照著做的商人更是蠢到极点。若是道听涂说,自己却丝毫没有判断力,肯定会遭到世人的嘲弄。
  佛教寓言故事2       不知贵贱 
    一个商人和两个学徒,赶一只骆驼到外地去做买卖,骆驼背上载著许多上等的丝绸。
    不巧在半途中,骆驼突然死了,商人就把骆驼的皮剥下,然后吩咐学徒说:「你们要好好地看骆驼皮,我去了就来。」
    交待完后,就赶到市镇上去,准备再买一只骆驼来载物品。
    没多久,乌云密布,下起倾盆大雨,学徒慌乱中不知所措,竟抽出上好的丝绸,盖在骆驼皮的上面,以防雨水浸湿了骆驼皮。
    商人回来,看到这情形,气得全身发抖地?他们:「蠢东西!你们不识货吗?这丝绸的价值连城,竟被你们白白地糟蹋了。」
    智慧小语:处事要懂得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不知变通会造成更大的损害。
  佛教寓言故事3       偷瓜贼 
    那先比丘说:有个人偷了别人的瓜果,被主人抓到,送到国王那边,主人禀告国王说:『这人偷了我的瓜。』小偷说:『我没有偷他的瓜,他种的是小小的瓜苗,又不是瓜,我拿的是瓜,不是瓜苗,我不应该有罪呀!』
    那先比丘问王说:如此该如何处理?
    王说:小偷有罪,如果瓜苗没有种下,那来的瓜呀!所以当然有罪。
    注:梵文称象为那先,据说那先和一头大象同日出生,他的父母便替他取名为那先,当他成为佛教徒之后,有人说他是象王转世。那先和国王的一些辩论集结而成为《那先比丘经》。
    智慧小语:人要懂得远离五欲贪、镇、痴、慢、疑,一般人皆因财物利欲而苦患无穷,贪念心越重而烦恼越多。
  佛教寓言故事4       水的智慧 
    有一个叫波利的商人,他和五百位商人一起到海上寻宝。
    他们在大海上碰到海神,海神捧著淡水问波利说:你说是海水多,还是这捧淡水多呢?
    波利回答:我认为是这捧淡水多,因为海水虽然辽阔,却不能饮用,无法救饥渴的人;这捧淡水虽少,饥渴的人却可以因此得救。
    智慧小语:一捧淡水虽平凡无奇,但在深广的大海中可以救自己一命;智慧之语虽然平淡无奇,却能在人困厄之时,助人突破逆境。
  佛教寓言故事5       夫妻争饼 
    从前有一对夫妇,他们有三块饼,两人各吃一块,剩下的就彼此约定说:要是谁先说话,就不能吃剩下的饼。约定之后,为了这块饼,均不再说话。
    不久,有小偷闯进家中,屋中值钱的东西都被偷光,但因夫妻俩约定在先,所以见小偷偷东西,也都默默不语。
    小偷见两人默然无语,就开始大胆在丈夫前戏弄他的妻子,愚笨的丈夫看到这样的情形竟也不出声,妻子终於受不了了,一面大喊抓贼,一面怒声斥骂她的丈夫说:你这个笨蛋!就为了一块饼,看见小偷也不喊抓贼!
    丈夫忽然拍手笑道:嘿嘿,好极了!这下子饼归我了吧!你不能吃这饼了!
    智慧小语:为了小小的饼,这个家庭损失大量的财物,这正是因小失大的警惕!
  佛教寓言故事6       煮沙成饭 
    有一个人肚子饿了,到河边盛了一锅沙子来煮。
    他在锅下升火,不久水开了,他高兴得不得了。
    「快熟了吧?」他心里这样想,于是拼命加火,希望早点把沙子煮成饭,因为他实在太饿了。
    可是等他打开锅盖一看,锅里只是一堆热沙,却不见白饭的影子。他奇怪地说:「我一切按照煮饭的方法来做,为什么烧不出饭来呢?」
    路过的一个和尚就告诉他:「世间的一切,都是有因果关系的,种瓜才能得瓜,种豆才会得豆,你虽然按照煮饭的方法做,但是由於沙子并不是米,要用米才能煮成饭,所以煮沙哪能成饭呢?」
    智慧小语:世人往往只看到果,却不了解因,所以即使一切都按照步骤来,仍是一无所获。
  佛教寓言故事7       拉胡琴的方法 
    当释迦牟尼佛还在人间宣扬佛法时,有一个人因为自己的父母死了,又没有兄弟姐妹,感到人生十分无常,所以就请求佛陀让他出家。
    他每天不吃不喝,也不睡觉休息,拼命用功修行,可是却不见自己的道行有所增进,因此觉得十分失望。
    释迦牟尼佛知道了,就问他说:你没出家以前是做什么工作呢?
    拉胡琴。 如果琴的弦太松,会怎么样?
    会拉不出声音来。
    如果太紧了呢? 太紧弦会断,根本没法子拉了。
    如果把弦调得恰到好处呢? 那就可以拉出美妙的音乐了。
    智慧小语:做事要讲求方法,过与不及都不能让我们获得成功。如果找出正确的方向,持续努力,必能事半功倍。
  佛教寓言故事8       水底真金 
    有个人在水池中见到黄金,心里直呼:有金子!有金子!于是立刻进入水池中找金子,找了老半天,十分疲累却一无所获,只好离开池子,坐在旁边休息。
    一会儿,水逐渐清澈,金子的影像又浮现出来,他又赶紧踏入水池中,搅和泥水,依旧一无所获。
    他的父亲来找他,问说:你在做什么,为什么看起来这么疲累?
    我是看见水中有金子,在水池中搅和了半天却一无所得,因此十分疲累。这人跟父亲说。
    父亲一见池中金子的倒影,知道这金子是在树上,才会将影子倒映在水中,父亲跟他说:
    一定是飞鸟将金子衔上树头。
    于是他听从父亲的.话,爬到树上,果然找到金子。
    智慧小语:混浊的池子,见不到真金,纷杂的人世,见不着自己。我们应该放慢脚步,细心观察、体会,因为生活中万物静观皆自得。
  佛教寓言故事9       米缸中的老鼠 
    一只老鼠不小心掉进了一个盛得半满的米缸里。这飞来的口福老鼠岂能放过?一顿饱食后倒头便睡。
    不知不觉中老鼠在米缸里已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有时它也想跳出去算了,可是眼瞅著这么多的白米,嘴里便直痒痒的,真舍不得离开。直到有一天米缸见了底,老鼠才惊觉缸底到缸口的高度无论如何已是难以企及;更要命的是,此时它已胖得如一只笨拙的肥猫,几乎没有什么弹跳力了。
    它面临的只有两种不幸的结局:成为主人的棒下鬼,或是饿死在米缸中。
    智慧小语: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米的诱惑呢?如果我们不能看清名利背后的可怕陷阱,或是看清了却无法按捺一时的欲望,结果就同那只老鼠一样——每满足欲望一次,毁灭就临近一步,直至陷入绝境。
  佛教寓言故事10       戴粪的呆子 
    有个养猪的人,见到一个荒废的村子里有乾粪,便想:将这些乾粪用草捆起来,带回去可以喂饱小猪啊!于是他用草裹著乾粪,顶在头上就回家了。不料路上下起倾盆大雨,乾粪都化成粪水,从他的头顶一直流到脚踝,众人碰到都说:
    你这个笨蛋!粪便那么臭,没下雨时都不能顶在头上,你居然还在大雨中顶著走?
    那人听了之后反而骂:你们才是笨蛋!不知道我家的小猪们正饿著呢!如果你们知道,就不会骂我笨了。
    智慧小语:不懂得随机应变,将粪戴在头上,下雨天也不知拿下来,结果弄得满身臭味,社会上像这样固执的人不知有多少。
  佛教寓言故事11       戏服吓人 
    印度的乾陀卫国,有一队杂技团,当收成好的年岁,来看戏的人很多,他们的生活才能够维持。有一年,几个月都不下雨、久旱成灾,村民三餐都成了问题,那有钱和心情去看戏呢?可怜这些表演的人,在没有人看戏的情况下,只好辗转到别的地方去了。
    他们走过婆家新山,大家都很害怕,因为传说中这座山有很多会吃人的鬼怪。当晚整团的人打算睡在山中,山上的气温很低,大家分头去捡些木柴,然后升起火来取暖。
    半夜里,有一个团员突然患了伤寒,全身冷得发抖,就把平常扮演鬼怪的戏服披在身上。
    不久另一位团员醒来,睡眼惺忪的,忽然看见那穿鬼怪戏服的同伴,以为真的鬼怪出现了,吓得拔腿就跑。
    这一跑,惊动了其他的团员,结果一个跟着一个,所有的人都相继奔逃。这个穿鬼怪衣服的人,眼看同伴一个个跑了,他心里害怕,也跟在众人后面急奔。
    那些跑在前面的人,回头看见鬼怪穷追不舍,心里更加紧张,跑得更快。大家为了逃命,也顾不得横在前面的溪谷,个个跌得头破血流,还是拼命地往前跑。直到天亮,才看清楚这鬼怪,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同伴。
    智慧小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事情时,是否常常不经思考,不做判断,就人云亦云,跟着别人走,而没有自己的主见?如果是的话,我们就会像那群乱跑的杂耍人一样,做出伤害自己的事来。
  佛教寓言故事12       衣服与食物 
    罽宾的三藏和尚,奉行阿兰若处修苦行。有天遇到寺庙中举行盛大的斋会,守门人见他穿得破烂,不肯让他进去,三藏和尚试了好几次都不得其门而入。于是他向别人借了好衣服穿,这才进去。
    当他坐下之后,人们供养他各种美食,可是都被他倒在衣服上。众人看了觉得奇怪,就问三藏和尚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三藏和尚回答说:我之前来了好几回,都不肯让我进来,只因我换了好衣服,才能够进来。我能得到众人美味的供养,都是这衣服的缘故,所以,让它先吃吧!
    智慧小语:我们轻易相信的外表的样子,就会常常忽略内在的真实。不知自己被自己蒙蔽,等到发现时,才怪他人欺骗自己。
  佛教寓言故事13       半个饼充饥 
    一个赶路人,连续走了老半天的路,都没有见到卖东西的地方,觉得又饥又渴,直到傍晚,才找到一家小店,买了七个煎饼来吃。
    他狼吞虎咽地,一口气吃下六个半,才停下来喝口水,觉得肚子发胀,已经很饱了。
    这时突然觉得十分后悔,用手重重地打著自己的耳光,自言自语地说:「我所以吃饱,是因为吃了这最后的半个煎饼,早知如此,我就该先吃这半个饼,岂不是可以省下六个饼的钱吗?唉!真是笨死了!」
    智慧小语:愚人对著半块煎饼就产生了腹中饱足的空想,如同世人追求富贵,认为拥有金钱、衣服和饮食,就有了快乐、幸福,真是不切实际啊!
  佛教寓言故事14       旧屋闹鬼 
    村中有一间古老的旧屋,听说那旧屋常常有恶鬼出现,所以没有人敢在那儿过夜。
    有一天,一个自认胆大的人,夸下海口说:管他什么恶鬼,我才不怕呢!今晚我就进去瞧瞧!
    不一会儿,另外有一个人也不甘示弱,他拍拍胸脯,大声地说:我的胆量和勇气没有人比得上,那小子算什么?他进鬼屋,我也敢进去。
    当天晚上,他们先后住进鬼屋。那先进屋的才躺下,忽然听到后来的推门声音,吓得连忙从床上跳下来,用全力把门关上,不敢再睡觉。
    那后来的,听见里面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和关门声,也怕得全身发抖,不敢进去。
    两个人都把对方当成恶鬼,一个在外,一个在内,就这样僵持著,直到天亮,才知道白白受惊了一夜。
    智慧小语:鬼屋里有声音,一定是鬼所为吗?先入为主的观念往往使我们不能认清事情的真相。

7. 佛教经典小故事

       佛教经典小  故事   真正的善知识 
         佛陀时代,有两人为莫逆之交,视对方为良师益友,以「知识」互称。
         后来,其中一人因故犯罪被迫逃亡,于是冒着生命危险去向他的好友求救,没想到对方不但不愿开门,反而问:「你是什么人?」犯人说:「我是你的知识,因为犯了罪,特来向你求助。」对方回答:「平时我们形同至亲,但危难时应当各自负责,不要影响、拖累对方。」由是此人大为不悦,心想:「平常吃饭、玩乐、出入行来都与我不相舍离,临难时却弃我不顾,这哪是我的良师益友。」想想便往深山行去。
         途中,犯人遇到一位善知识,此人了解状况后,竟然带他到家里避难。善知识说:「你我虽不相识,但我仍应送你到安全的地方。」于是就带着珍宝,亲自驾车送他到别的国家。该国国王及长者们听闻此事,亦为他安置田宅、供给财宝,令他享福至命终。
         佛陀知道此事后,就以此譬喻,教导弟子:「罪犯好比人心,他的这位莫逆之交则如地、水、火、风四大假合的色身,而途中帮忙他的善知识则是三皈、五戒。凡夫众生平时执着、滋养四大假合的色身,供给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不虞匮乏,然而一旦无常降临,大限来时,还是可能堕到三涂恶道受苦。再者,罪犯幸好遇到善知识,不仅安全送他到他国安置,还有助缘供给所需,直至命终。这也是譬喻因布施持戒的功德,使其能至天界享福,住七宝宫殿、着天宝衣,百味佳肴自然现前,生活极乐无穷。因此,人生在世,不应贪着利养,应当少欲知足、布施持戒、修善积福,若只知滋养色身,则无所助益,行者应当慎思。」
          佛教经典小故事 前世是谁埋了你 
         从前有个书生, 和未婚妻约好在某年某月某日结婚。到那一天, 未婚妻却嫁给了别人。 书生受此打击, 一病不起。家人用尽各种办法都无能为力,眼看奄奄 一息。这时, 路过一游方僧人,得知情况,决定点化一下他。僧人到他床前, 从怀里摸出一面镜子叫书生看。 书生看到茫茫大海,一名遇害的女子一丝不挂地躺在海滩上。路过一人, 看一眼, 摇摇头, 走了……又路过一人, 将衣服脱下,给女尸盖上, 走了……再路过一人, 过去, 挖个坑, 小心翼翼把尸体掩埋了………
         疑惑间, 画面切换. 书生看到自己的未婚妻. 洞房花烛,被她丈夫掀起盖头的瞬间……
         书生不明所以。僧人解释道:看到那具海滩上的女尸吗?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
         你是第2个路过的人,曾给过他一件衣服。她今生和你相恋,只为还你一个情。
         但是她最终要报答一生一世的人,是最后那个把她掩埋的人,那人就是他现在的丈夫。书生大悟,唰地从床上做起,病愈。
         
          佛教经典小故事 蛛儿与芝草 
         从前,有一座圆音寺,每天都有许多人上香拜佛,香火很旺。在圆音寺庙前的横梁上有个蜘蛛结了张网,由于每天都受到香火和虔诚的祭拜的熏托,蛛蛛便有了佛性。经过了一千多年的修炼,蛛蛛佛性增加了不少。
         忽然有一天,佛主光临了圆音寺,看见这里香火甚旺,十分高兴。离开寺庙的时候,不轻易间地抬头,看见了横梁上的蜘蛛。佛主停下来,问这只蜘蛛:“你我相见总算是有缘,我来问你个问题,看你修炼了这一千多年来,有什么真知灼见。怎么样?”蜘蛛遇见佛主很是高兴,连忙答应了。佛主问到:“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想了想,回答到:“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主点了点头,离开了。
         就这样又过了一千年的光景,蜘蛛依旧在圆音寺的横梁上修炼,它的佛性大增。一日,佛主又来到寺前,对蜘蛛说道:“你可还好,一千年前的那个问题,你可有什么更深的认识吗?”蜘蛛说:“我觉得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主说:“你再好好想想,我会再来找你的。”
         又过了一千年,有一天,刮起了大风,风将一滴甘露吹到了蜘蛛网上。蜘蛛望着甘露,见它晶莹透亮,很漂亮,顿生喜爱之意。蜘蛛每天看着甘露很开心,它觉得这是三千年来最开心的几天。突然,有刮起了一阵大风,将甘露吹走了。蜘蛛一下子觉得失去了什么,感到很寂寞和难过。这时佛主又来了,问蜘蛛:“蜘蛛这一千年,你可好好想过这个问题: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想到了甘露,对佛主说:“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主说:“好,既然你有这样的认识,我让你到人间走一朝吧。”
         就这样,蜘蛛投胎到了一个官宦家庭,成了一个富家小姐,父母为她取了个名字叫蛛儿。一晃,蛛儿到了十六岁了,已经成了个婀娜多姿的少女,长的十分漂亮,楚楚动人。
         这一日,新科状元郎甘鹿中士,皇帝决定在后花园为他举行庆功宴席。来了许多妙龄少女,包括蛛儿,还有皇帝的小公主长风公主。状元郎在席间表演诗词歌赋,大献才艺,在场的少女无一不被他折倒。但蛛儿一点也不紧张和吃醋,因为她知道,这是佛主赐予她的姻缘。
         过了些日子,说来很巧,蛛儿陪同母亲上香拜佛的时候,正好甘鹿也陪同母亲而来。上完香拜过佛,二位长者在一边说上了话。蛛儿和甘鹿便来到走廊上聊天,蛛儿很开心,终于可以和喜欢的人在一起了,但是甘鹿并没有表现出对她的喜爱。
         蛛儿对甘鹿说:“你难道不曾记得十六年前,圆音寺的蜘蛛网上的事情了吗?”甘鹿很诧异,说:“蛛儿姑娘,你漂亮,也很讨人喜欢,但你  想象力  未免丰富了一点吧。”说罢,和母亲离开了。
         蛛儿回到家,心想,佛主既然安排了这场姻缘,为何不让他记得那件事,甘鹿为何对我没有一点的感觉?几天后,皇帝下召,命新科状元甘鹿和长风公主完婚;蛛儿和太子芝草完婚。这一消息对蛛儿如同晴空霹雳,她怎么也想不同,佛主竟然这样对她。
         几日来,她不吃不喝,穷究急思,灵魂就将出壳,生命危在旦夕。太子芝草知道了,急忙赶来,扑倒在床边,对奄奄一息的蛛儿说道:“那日,在后花园众姑娘中,我对你一见钟情,我苦求父皇,他才答应。如果你死了,那么我也就不活了。”说着就拿起了宝剑准备自刎。
         就在这时,佛主来了,他对快要出壳的蛛儿灵魂说:“蜘蛛,你可曾想过,甘露(甘鹿)是由谁带到你这里来的呢?是风(长风公主)带来的,最后也是风将它带走的。甘鹿是属于长风公主的,他对你不过是生命中的一段插曲。而太子芝草是当年圆音寺门前的一棵小草,他看了你三千年,爱慕了你三千年,但你却从没有低下头看过它。蜘蛛,我再来问你,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
         蜘蛛听了这些真相之后,好象一下子大彻大悟了,她对佛主说:“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
         刚说完,佛主就离开了,蛛儿的灵魂也回位了,睁开眼睛,看到正要自刎的太子芝草,她马上打落宝剑,和太子深情地拥抱在了一起……
          佛教经典小故事 千年等待 
         有个年轻貌美的少女,出身豪门、多才多艺,她家的门槛都快被媒婆踩断了,她仍不想出嫁,因为她始终都在盼望如意郎君的出现。
         有一天,她去庙会散心,在万头钻动的人群中,瞥见一名年轻男子,心中确知就是她苦苦等待的人,然而,场面杂沓拥挤,她无论如何都无法靠近那人,最后眼睁睁地看著心上人消失在人群中。之后,少女四处寻找此人,但这名年轻男子却像是人间蒸发,再也没有出现。落寞的她,只有每日晨昏礼佛祈祷,希望再见那个男人。她的至诚,感动了佛心,於是现身遂其所愿。
         佛祖问她:「 你想再看到那个男人吗?」
         「是的,哪怕见一眼也行!」
         「若要你放弃现有的一切,包括爱你的家人和幸福的生活呢?」
         「我愿放弃」少女为爱执著 。
         「你必须修炼五百年,才能见她一面,你不会后悔吧?」
         「我不后悔」斩钉截铁。
         於是女孩变成一块大石头,躺在荒郊野外,四百九十九年的风吹日晒,女孩都不以为苦,难受的却是这四百多年都没看到一个人,看不见一点点希望,才让她面临崩溃。最后一年,一个采石队来了,相中了她,把她凿成一块条石,运进城里,原来城里正在建造石桥,於是,女孩变成了石桥的护栏。就在石桥建成的第一天,女孩就看见了那个等了五百年的男人!他行色匆匆,很快地走过石桥,当然,男人不会发觉有一块石头正目不转睛地望著他。这男人又一次消失了。
         佛祖声音再次出现:「满意了吗?」
         「不!为什麼我是桥的护栏?如果我被铺在桥的正中,就能碰到他、摸他一下了!」
         「想摸他一下?那你还得修炼五百年!」
         「我愿意!」
         「很苦喔,你不后悔?」
         「不后悔!」
         这次女孩变成了一棵大树,立在一条人来人往的官道上,每天都有很多人经过,女孩每天观望,但这更难受,因为无数次希望却换来无数次的希望破灭。若非前五百年的修炼,女孩早就崩溃了!日子一天天过去,女孩的心逐渐平静了,她知道,不到最后一天,他是不会出现的。又是一个五百年啊,最后一天,女孩知道他会来的,但她的心中竟然不再激动。他终於来了!还是穿著她最喜欢的白色长衫,脸还是那麼俊美,女孩痴痴地望著他。这一次,他没有匆匆走过,因为,天太热了。他注意到路边有棵大树,休息一下吧,他想。他来到树下,靠著树根,闭上双眼睡著了。女孩摸到他了,而他就紧靠在她的身边!但是,她无法向他倾诉这千年的相思。只有尽力把树荫聚拢,为他遮挡毒辣的阳光。男人只小睡片刻,因为他还有事要办,他拍拍长衫上的灰尘,动身前一刻,他回头看了看,又轻轻抚摸一下树干, 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
         当那人逐渐消失的那一刻,佛祖又出现了。
         「你是不是还想做他的妻子?那你还得修炼。」
         女孩平静地打断了佛祖的话:「我是很想,但是不必了。」
         「哦?」
         「这样已经很好了,爱他,并不一定要做他的妻子。」
         「哦!」
         「他现在的妻子也曾像我这样受苦吗?」女孩若有所思。
         佛祖微微点头。
         女孩微微一笑:「我也能做到的,但是不必了。」
         就这一刻,女孩似乎发现佛祖微微地吁了一口气,
         女孩有些诧异:「佛祖也有心事?」
         「这样就好,有个男孩可以少等你一千年了,为了看你一眼,他已经修炼两千年了。」佛祖脸上绽放著笑容。
          佛教经典小故事 商人的四个妻子 
         从前,有个人娶了四个妻子,第四个妻子深得丈夫喜爱,不论坐着站着,丈夫都跟她形影不离。非常宠爱。第三个妻子是经过一番辛苦才得到,丈夫常常在她身边甜言蜜语,但不如对第四个妻子那样宠爱。第二个妻子与丈夫常常见面,互相安慰,宛如朋友。只要在一块就彼此满足,一旦分离,就会互相思念。而第一个妻子,简直像个婢女,家中一切繁重的劳作都由她担任。她身陷各种苦恼,却毫无怨言,在丈夫的心里几乎没有位置。
         一天, 个人要  出国  做长途旅行,他对他四个妻子说:“你肯跟我一块儿去吗?”
         第四个妻子回答:“我可不愿意跟你去。”
         丈夫恨她无情,就把第三个妻子叫来问:“你能陪我一块去吗?”第三个妻子回答道:“连你最心爱的第四个妻子都不愿意陪你去,我为什么要陪你去?”
         丈夫把第二个妻子叫来说:“你能陪我出国一趟吗?”,“我受过你恩惠,可以送你到城外,但若要我陪你出国,恕我不能答应。”
         丈夫也憎恨第二个妻子无情无意,对第一个妻子说:“我要出国旅行,你能陪我去吗?”
         第一个妻子回答:“我离开父母,委身给你,不论苦乐或生死,都不会离开你的身边。不论你去哪里,走多远,我都一定陪你去。”
         他平日疼爱的三个妻子都不肯陪他去,他才不得不携带决非意中人的第一个妻子,离开都城而去。
         原来,他要去的国外乃是死亡世界。拥有四个妻子的丈夫,乃是人的意识。
         第四个妻子,是人的身体。人类疼爱肉体,不亚于丈夫体贴第四个妻子的情形。但若大限来临,生命终结,灵魂总会背负着现世的罪福,孤单寂寞地离去,而肉体轰然倒地,没有办法陪着。
         第三个妻子,无异于人间的财富。不论多么辛苦储存起来的财宝,死时都不能带走一分一毫。
         第二个妻子是父母、妻儿、兄弟、亲戚、朋友和仆佣。人活在世上,互相疼爱,彼此思念,难舍难分。死神当头,也会哭哭啼啼,送到城外的坟墓。用不了多久,就会渐渐淡忘了这件事,重新投身于生活的奔波中。
         第一个妻子则是人的心,和我们形影相随,生死不离。它和我们的关系如此密切,但我们也容易忽略了它,反而全神贯注于虚幻的色身。

佛教经典小故事

8. 佛教的经典小故事

      佛教  故事  ,博大精深,别说我们普通人,就是得道高僧、佛学专家,穷其一生,也难识其万一。关于那些佛教经典的小故事我们不妨看看。下面是我为大家准备的佛教的经典小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佛教的经典小故事篇一 
         昔日,佛陀在舍卫国时,有一位年近八十岁的婆罗门,他虽家财万贯,却顽固闇昧,悭贪成性,不肯布施,难以教化,既不知道德规范,也不解无常之理,每天忙于谋求家计,更热衷于建造舒适的房屋。他的房子一间又一间地盖了起来,除了前厅、后堂、凉台、温室,还有厅堂两侧的厢房等十馀间。现在,还在加紧赶工盖着后方的厅堂。
         一日,佛陀观察到这位老婆罗门寿命将尽,而他对此事却毫无所知,仍旧疲于奔命的建造房舍,而让自己精疲力竭,实在非常可怜。佛陀慈悲,想要度化这位老婆罗门,便带着阿难尊者来到婆罗门家,慰问老婆罗门说:「你每日亲自监工建造房舍,真是辛苦!你家的厅堂已经这么多了,为什么还要盖房子呢?」婆罗门回答:「这些房间各有用处,前厅是用来接待客人的,后堂是我们自己住的,东西两侧的厢房可以安置我的孩子、财物和仆人。夏天太热时,可以到凉台乘凉;冬天太冷时,就进到温室保暖。」
         佛陀又说:「我有一个偈子,对你生命有所帮助,想要送给你,你是否有空和我坐下来谈谈?」婆罗门回答:「世尊,很抱歉!我现在急着盖新房子,实在没有时间听法,等以后有因缘再去向您请法!至于,您说要送我的偈子,就请您直说。」
         于是佛陀便说了以下的偈语:
         「有子有财,愚惟汲汲;
         我且非我,何忧子财?
         暑当止此,寒当止此,
         愚多预虑,莫知来变;
         愚蒙愚极,自谓我智;
         愚而胜智,是谓极愚。」
         婆罗门无心听偈子,便说:「世尊,您所讲的这个道理实在很好!可惜我现在真的很忙,等以后再谈吧!」世尊见无缘度化便离去。婆罗门又继续去监工盖房子,正当他指导如何上屋梁时,竟被掉落下来的梁木打中头部,当场死亡。婆罗门全家哀痛啼哭,惊动了附近邻居。
         这件事,在佛陀尚未走远就发生了,路上数十位梵志见到佛陀,上前问佛:「请问您从哪里来?」佛陀回答:「我刚从那位往生的老婆罗门家离开,我曾数次为他说法,可惜他心中只想盖房子,不信佛说的话,不知无常的道理。结果,今天仍无法逃避无常生死的到来。」佛陀藉此因缘对梵志们宣说偈子中的真理,梵志们闻法欢喜,即得道迹。
         世尊进一步为梵志们开示:
         「愚闇昏昧的人亲近智者,如同以水瓢尝味,如果不能亲身去体会,就像水瓢在美味的羮汤中浸泡许久,仍然无法知道羮汤的味道。
         开朗明达的人亲近智者,如同以舌尝味,虽然只是很短的时间,也能够马上知道食物的味道。
         愚人的所作所为,多为自己招来祸患。只知一意孤行去作恶,自然会引来重大的灾祸。
         对于不善的恶行,所引发的祸端,事发后再悔不当初,也只能痛哭流涕。应当如实认知,所有的果报都是自己过去的业习所招感!」
         梵志们听完佛的开示,更加坚实笃信,向佛顶礼,欢喜奉行。
          佛教的经典小故事篇二 
         彻悟大师有一句话:“善谈心性者,必不离弃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势所必然也。”而“不孝”的因果,更是大如须弥,丝毫不爽!
         现将我所见闻及经历的“不孝”的因果报应,说与大家,是自己的深切的忏悔,更愿大家引以为戒,多行善法,孝养父母。
         我师兄曾给我讲过一个“不孝”的因果事例,我觉得很不可思议。他的外祖父有一个姐姐,这个姐姐终身没有嫁,领养了一个孤儿。后来孤儿长大了,对养母非打即骂,常常将养母打得遍身是伤痕,胳膊居然也被打断了。养母被打得卧病在床,他也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旁人自然也无从知晓。直到一个香港亲戚回来探亲,一定要见到所有的亲人,就去了这个孤儿家见孤儿的养母,结果发现不对劲,回来就和我师兄的外祖父说了。
         外祖父脾气火爆,当时带着我师兄的两个舅舅就去了,去了以后看到果真如此,便询问他的姐姐。那位养母至此还对她的孩子心存慈悲,只是一直哭,不忍说出儿子的不孝。但是这个孤儿却不知悔改,后来还与他的外祖父打了起来。外祖父就要这个孤儿在一周内登门做出解释,否则就要灭掉他。七天后,孤儿来到外祖父家,承认是他打了养母,但是又历数养母种种不是。外祖父哪里听得进去,劈头给了孤儿几个耳光,孤儿怒从心头起,竟然还手和外祖父扭打起来。这个时候,在厨房的舅舅看到后,一把菜刀对着孤儿扔过来,从孤儿头边飞过,孤儿惊恐莫名,准备逃出去,但是在门口,被我师兄拦住。
         大家继续狠狠打骂了他一顿。一个月后,我听师兄说这个孤儿死了,首先就联想到是不是自己的舅舅继续去上门索仇打死了他。因为他的一个舅舅似乎是黑社会,但是真相是这个孤儿在登船的时候,因为手中的两张VCD片掉在江里,弯腰去看的时候,就掉进江里,被救起时已经死了。
         这个故事听到以后,我立刻想到某次和父亲吵嘴,我还一拳砸塌了一张桌子。过后虽然很后悔,但也不愿意向父亲道歉。和妻子出门时,也不知怎么回事就掉进了满是青苔的江里,好久才爬出来,等妻子用竹子拉我出来,手上还留下了一个好大的伤口,肉已经翻出,两天内睡觉疼得睡不着。
         又有一次,妻子和我母亲顶嘴。我在旁边,当时几次欲言又止,最后我什么也没说。后来,我和妻子出去,在过水沟的时候没有跳过来,栽进了水沟,那个水沟竟然淹没胸部,且前胸狠狠撞击在石头上。我立刻拉她出来,那个水沟的水比下水道的水还臭。我妻子污泥满身,回家就直接进了厕所冲凉。我妈妈还问:“怎么出去一会就这样了?”等她洗干净出来,两天后就得了一种浑身起疹的皮肤病,发作起来很痒,她抹了很久的药膏,大约三个月以后才好。
         三个不孝之徒,都是遭遇水淹之罪罚。《地藏经》上说:“若遇悖逆父母者,说天地灾杀报。”古时候有个人,出去买毒药,准备毒死自己的母亲,结果被雷劈死在桥上,跪着死在那儿。他的媳妇都知道孝顺,过来当众指着他的尸体骂他不孝该死。果然罪罚难免!
         不孝为什么得天地灾杀报?儿女和父母本是连根一体,息息相关,休戚与共。不孝父母,就是在掘自己的根本,必然违反伦常大道,弃离宇宙的规律。天道好还,岂不速受报应。
         父母生你养你,恩德超逾天地,父母是你的生命来源,是“家中的活佛”,是你在这世间最大的福田,就是你修福所在。自古孝顺父母的人,父母在不远游,即使暂时出门,也要让父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们是多么智慧,多么让人敬佩啊。现在的人,不让父母为自己操心、担心,就是孝行的落实。
          佛教的经典小故事篇三 
         二祖慧可大师(487—593,下文为描述方便故,皆称慧可禅师),俗家姓姬,是虎牢人。其父名寂,在慧可禅师出生前,经常担心无子,心想:“我家历代推崇善行,难道上天还会让我绝后?”于是天天祈求诸佛菩萨保佑,希望可以生个儿子继承祖业。就这样虔诚地祈祷,过了一段时间,终于有一天黄昏感应到佛光满室,不久慧可禅师之母怀孕,其后顺利生下一子。为了感念佛恩,慧可禅师出生之后,父母给他起名为“光”。
         慧可禅师自幼志气不凡,为人旷达,博闻强记,广泛涉猎儒家典籍,尤其精通《诗经》《易经》,为人喜好游山玩水,而对持家立业不感兴趣。后来机缘巧合接触佛典,深感“孔老之教,礼术风规,庄易之书,未尽妙理”,于是开始栖心佛理,超然物外,怡然自得,并产生出家的念头。父母见其志气不可改移,只好同意让他出家。慧可禅师来到洛阳龙门香山,跟随宝静禅师学佛,不久到永穆寺受具足戒。此后遍游各地讲堂,学习大小乘佛教的教义。经过多年苦学,慧可禅师对经教已有充分的认识,但是个人生死大事,对他来说仍然是一个迷。
         三十二岁那年,慧可禅师回到香山,并放弃过去那种单纯追求文字知见的做法,开始实修,每天从早到晚都在打坐,希望能借禅定之力解决生死问题,这样一直过了八年。一天,慧可禅师在禅定中突然看到一位神人站在跟前,告诉他说:“将欲受果,何滞此邪?大道匪遥,汝其南矣!(如果你想证得无上道果,就不要再执著于枯坐在这里。大道离你并不遥远,你往南方去求,就能如愿以偿!)”慧可禅师知道是护法神在点化他,于是就将名字改为神光。次日,慧可禅师感到头疼难忍,犹如钢针在刺,剃度师宝静禅师想找医生来治疗,这时慧可禅师听到空中有声音告诉他:“这是脱胎换骨,并非普通头疼之症。”慧可禅师就将这一信息告诉宝静禅师,宝静禅师仔细一看,果然看见慧可禅师顶骨有如五峰隆起,于是对慧可禅师说:“这是吉祥之相,你必定会证悟。护法神指引你前往南方,分明是告诉你,现在少林寺面壁的达摩大师就是你的老师!”
         慧可禅师辞别宝静禅师,一路风尘去少室山,来到达摩祖师面壁之地,朝夕承侍在旁。最初,达摩祖师只顾面壁打坐,根本不理睬他,更谈不上什么教诲。但是慧可禅师并不气馁,内心反而愈发恭敬虔诚,用古德为法忘躯的精神激励自己:“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慧可禅师有此认识,因此每天从早到晚,一直呆在洞外,丝毫不敢懈怠。
         这样过了一段时间,这年腊月初九晚上,天气陡然变冷,寒风刺骨,下起鹅毛  大雪  。慧可禅师依旧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次日凌晨天快亮时,积雪居然已没过慧可禅师的膝盖!
         这时达摩祖师慢慢回过头来,看了一眼慧可禅师,问道:“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你这样在雪中长久坚持,究竟是为什么而来?)”
         慧可禅师流着眼泪,悲伤地回答道:“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我只恳请和尚大发慈悲,打开甘露之门,普度世间一切众生!)”
         达摩祖师却说:“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诸佛所开示的无上妙道,须累劫精进勤苦地修行,行常人之所不能行,忍常人之所不能忍,方可证得。岂是小德小智、轻心慢心的人所能证得?若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希求一乘大法,只是痴人说梦,徒自勤苦,没有任何结果。)”
         慧可禅师听到达摩祖师这一番教诲和勉励,为了表达自己求法的诚心和决心,他拿起一把锋利的刀子,咔嚓一声砍断左臂,并将断臂放在达摩祖师面前,断臂洒出的鲜血顿时染红了雪地。
         达摩祖师被慧可禅师的虔诚感动,知道慧可禅师是一个大法器,于是就说:“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诸佛最初求道之时,都是舍命求法,为法忘躯。如今你为求法,在我跟前砍断手臂,这样求法也能成功。)”
         达摩祖师于是为其改名,舍弃神光之名,从此改为慧可。
         慧可禅师问道:“诸佛法印,可得闻乎?”
         达摩祖师应道:“诸佛法印,匪从人得。”
         慧可禅师听后茫然,又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达摩祖师则说:“将心来,与汝安。”
         慧可禅师沉吟良久,这才答道:“觅心了不可得。”
         达摩祖师正色答道:“我与汝安心竟!”
         慧可禅师听到达摩祖师这一句话,当下豁然大悟。
         慧可禅师开悟之后,继续留在达摩祖师身边,前后长达六年(或说九年),其后继承达摩祖师衣钵,成为中土禅宗二祖。
         禅宗史籍记载,二祖慧可禅师付法给二祖僧璨大师后,前往邺都,韬光养晦,变易形仪,随宜说法,或入酒肆,或过屠门,或习街谈,或随厮役,一音演畅,四众皈依,如是长达三十四年。曾有人问慧可禅师:“师是道人,何故如是?(师父是一位出家人,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戒律,为什么出入这些不干不净的地方?)”慧可禅师则回答说:“我自调心,何关汝事?(我自己观察和调整自己的心,跟你又有什么相干?)”
         慧可禅师长于辞辩,他虽无意推广禅法,但知道慧可禅师的人却日渐增多,随着影响一天天地扩大,慧可禅师的弘法活动遭到当时拘守经文一派僧徒的攻击。当时有一个法师叫辩和,在寺中讲解《涅槃经》,学徒中有些人听过慧可禅师讲法,于是渐渐离开讲席,跟随慧可禅师学祖师禅。辩和法师非常恼恨,就在行政长官面前诽谤慧可禅师,说他妖言惑众。长官听信谗言,迫害慧可禅师。慧可禅师怡然顺受,毫无怨色。灯录记载,慧可禅师世寿一〇七岁,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圆寂,谥号大祖禅师。